至少刘据依然对其相当依赖,只是太子刘洵就不好说了……
徐氏门生遍布天下,累世公卿,手中无论是资源还是威望都相当可怕,特别是太学令这个身份,如今是徐濡担任,几乎做到了世袭。
因为刘据并没有接着让徐氏教导太子,因此刘洵对其有着些许忌惮。
敌视不至于,但是制衡压制的心思愈演愈烈,私下曾不只一次和老师霍光商讨。
对此,徐濡有所察觉,但却毫无办法,他们无法插手立储一事,徐家能一直保持不败,就是因为对自己认知相当充分,永远不做超出臣子范围以外的事情。
刘据作为实权皇帝当然不是不知道,所以对于徐濡等人也是警惕了起来。
儿子和大臣之间,他毫不犹豫的做出了选择。
刘洵打压徐氏的想法,他不支持,但也不反对,毕竟没有哪个帝王会希望臣子如此做大。
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了征元二十三年,刘据于未央宫驾崩,并着徐濡徐宁霍光等人为托孤大臣,其中霍光为首席大臣,全权辅政。
太子刘洵在皇帝入葬后继承皇帝位,改元本始,大赦天下。继位一个月便在霍光等人的帮助下坐稳皇位。
遂加封霍光为大司马,持征北大将军符节、佩戴相印,总揽朝政,以此来抗衡强大徐党。
但是他们首先目标还是要削弱那股强大的影响力,也就是从太学入手。
只要太学在手,徐氏就会如同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,依然无法改变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实,官职皇帝最不在乎,这是最廉价的东西。
唯一能令这位九五至尊动摇的,只有两样东西,兵权和声望。
兵权能颠覆皇权,声望则能迫使皇帝让步,甚至操纵皇位废立,都是绝对不允许的。
因此,刘洵感到如芒在背。
未央宫中,刚刚登上九五之位的刘洵颇为忧愁的坐在上首,手中握着酒肆,天下罕见的美酒都感觉索然无味。
景新二年,徐晔曾经提议将太子秘密散在民间,并暗中保护,令其品尝人间疾苦。
刘据咬着牙采纳了这个意见。
因此,如今的刘洵深知百姓疾苦,重回太子之位之后,他更是对于徐氏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知。
一个在民间朝廷皆拥有极大威望的巨无霸,势力遍布军政学三界。
徐氏子天然就比普通勋贵做官要简单,只要稍微做一些事就能举孝廉,轻轻松松的坐上拥有实权的官职。
刘洵的忌惮不无道理,汉室春秋昌盛时他们没有想法,可皇权薄弱呢?谁能保证自己能人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5页